武林路“乒乓祖孙” 演绎球场别样温情


本文转自:杭州日报

k8凯发

“隔代亲”传承运动精神

武林路“乒乓祖孙” 演绎球场别样温情

武林路“乒乓祖孙” 演绎球场别样温情

记者 赵艳

斜阳初照武林路,一位银发老人跨上电动车,载着一个穿运动服的小男孩穿过街巷。

四年来,75岁的“乒乓外婆”陶奶奶与外孙一一每天都这样奔赴乒乓球训练场。

在杭州这座运动之城,这对祖孙用汗水与欢笑诠释着“健康老去”与“快乐成长”的双向奔赴。

每天下午放学时间,安吉路实验学校门口总会准时出现那抹熟悉的身影。陶奶奶将电动车停稳,细心为外孙整理运动包。包里,球拍在专用套中发出轻微的碰撞声,金黄的蛋炒饭在餐盒里冒着热气。车子启动,从武林路到市体育馆,一路都是祖孙俩的欢声笑语。

武林路“乒乓祖孙” 演绎球场别样温情

“我年轻时在厂队打过球,那时候条件艰苦,都是水泥台子。我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,所以很崇拜那些基本功扎实、技术高超的专业运动员。不管是国内的乒超,还是国际赛事,我都会去关注。”陶奶奶抚摸着自己的球拍,球拍边缘的胶皮已磨出毛边。

当一一在专业教练指导下挥拍时,陶奶奶便在其他楼层与同龄球友切磋,右手直拍的传统打法引得退役运动员驻足:“大姐这反手推挡,有国手风范!”

晚训前的私教时段,是祖孙俩的特别时光。当一一在教练指导下纠正动作,陶奶奶便在附近球台独自练习,发球机吐出的白球在空中画出优美的弧线。

有时,两人会临时搭档混双,外孙的刁钻弧圈球与外婆稳健的推挡形成奇妙配合,引来阵阵喝彩。有时,两人又是对手,在教练还没正式上课之前,祖孙俩会对练基本功热身。陶奶奶的推挡技术如此稳健,与一一犀利的正手攻球息息相关。

一一说:“我现在打不过外婆,但以后会超过她的。”

祖孙之间的暗暗较劲,诠释着运动竞技的精神。

“一一刚开始学球时,连球拍都拿不稳,甚至不喜欢乒乓球。现在他和我一样,爱看比赛,常打球。”陶奶奶说,几年的坚持换来一一的显著进步:从接发球手忙脚乱,到如今能陪外婆打满七局;从训练偷懒,到主动要求加练。

最让陶奶奶欣慰的是,一一现在开始学着研究比赛视频,甚至能指出她步法中的不足。

市体育馆工作人员透露,老年学员与少儿学员的“祖孙同训”组合正逐年增多。在这里,乒乓球不仅是竞技项目,更是亲人之间的情感纽带,书写着属于中国家庭的别样温情。

陶奶奶与一一的故事,是这座城市无数运动家庭的缩影。在杭州,像陶奶奶这样的“运动型长辈”正形成独特风景,他们带着孙辈穿梭各大场馆,在陪练中收获健康,在切磋中感受快乐。